• 新闻公告

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乔友林:用公卫手段消除宫颈癌

发布日期:2023-05-26    浏览次数:


开栏的话


公共卫生对促进公众健康至关重要,新冠疫情下,如何构建强大的公卫体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生命时报》与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开设“世界公卫人”栏目,邀请全球专家畅谈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分享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真知灼见。




宫颈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但宫颈癌又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可防可控的癌症,约99%是因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号召各国携手应对宫颈癌带来的重大挑战。同年12月,我国发布《中国支持<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与各国携手向宫颈癌说“不”。2023年初,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要求进一步完善宫颈癌防治服务体系。

《生命时报》专访了世界知名肿瘤流行病学与预防专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癌症防治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乔友林。他强调,公共卫生系统在提高宫颈癌综合防治能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遏制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undefined

世界知名肿瘤流行病学与预防专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癌症防治专家组成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乔友林


本文作者丨生命时报记者 张健

本文编辑丨张冕



建立契合国情的防控体系



人类如何认识到癌症防治的重要性?

乔友林:癌症是全球人口第二大过早死亡原因,且全球癌症负担持续增长,给个人、家庭、社会和卫生系统带来巨大负担。我们也是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癌症防治的重要性。

以宫颈癌为例,目前仍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近20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020年新发病例近11万,死亡病例约6万,分别占全球发病和死亡总数的18.3%和17.6%。这足以说明,宫颈癌防治的重要性和严峻性。


  •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医生开始探索宫颈癌的病因。1983年,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首次分离出HPV16型和18型病毒,后来首次坐实“HPV是引起宫颈癌的病因”假说。

  • 1999年,欧洲学者确定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宫颈癌病因的明确,加速了综合防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 2006年,主要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上市,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癌症疫苗。宫颈癌成为人类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筛查和早诊早治来全面预防,以致消除的第一个恶性肿瘤。

  • 2018年,世卫组织向全球发出消除宫颈癌总动员令,2020年启动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这是国际上首次承诺通过公共卫生综合措施消除一种癌症。


       

肿瘤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乔友林:我是做预防医学的,服务对象是群体,工作目的是让老百姓不得病。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肿瘤分布规律、病因和预防措施的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20世纪70年代,原卫生部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牵头组织了首次大规模全国人口死亡原因回顾调查,这是我国史无前例的一项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了我国常见癌症的死亡率及其地理分布,绘制出版了《中国人口主要死因地图集》。

随后,我国分别在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大规模调查,为我国后来在癌症高发地区开展人群防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肿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宫颈癌高发地区集中在中西部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地区,医疗卫生设施不完善,群众卫生知识缺乏,这为后来建立契合国情的宫颈癌防控体系指明了方向。

为了满足适合不同地区发展水平、既方便又高效的宫颈癌筛查系统,我们团队合作研发了careHPV快速筛查技术,可以同时检测14种高危HPV病毒感染,准确度高,每人每次检查的试剂费用只需要40元。2018年,该技术获得世卫组织的资格认证。


一家四代人的境遇变迁

      

近年来,我国在宫颈癌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果?    

乔友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宫颈癌防治工作,采取了诸多举措。2004年,制定实施了《中国宫颈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指南》。2005年,“国家宫颈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分别落户广东省深圳市和山西省襄垣县,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宫颈癌防治实践经验。2006~2008年,在全国43个县区扩大开展农村宫颈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试点工作。2009年,将农村女性宫颈癌、乳腺癌(“两癌”)筛查列入重大公卫服务项目。2017年,正式发布《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2019年起,“两癌”筛查纳入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


今年初,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宫颈癌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宫颈癌消除进程。我国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家支持、社会参与的宫颈癌防控模式,建立了从筛查、诊断,到治疗、随访、康复的宫颈癌防控体系。

从成果方面来看,过去20年,我国形成了宫颈癌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科学证据,HPV预防性疫苗取得突破进展,筛查技术日渐成熟,初步提出适用于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多种宫颈癌筛查方案,临床诊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


山西省襄垣县申翠兰一家的故事,就非常有代表性。


襄垣县是宫颈癌高发地区之一,20多年前申翠兰在我负责的“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研究”项目中被查出宫颈癌。此前,她的母亲和姐姐均死于此病,经过我们项目资助,申翠兰得到免费治疗。之前,她们村也开展过宫颈癌筛查,她的姐姐并不相信科学,错过了治疗时机。

2009年,农村女性“两癌”筛查项目启动,申翠兰的女儿定期参加宫颈癌筛查,现在身体很健康。随着国产宫颈癌疫苗的上市,一些地区开始给适龄女孩免费接种疫苗。2021年,申翠兰14岁的孙女接种了免费宫颈癌疫苗,主动提前预防。

从申翠兰的妈妈到她的孙女,一家四代人面对宫颈癌有不同的境遇,可以说是中国宫颈癌防治体系逐渐健全的一个印记。



公卫人员在癌症防治体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乔友林:防治癌症,首先是从病因学上应对和预防癌症的发生,即一级预防。许多癌症是有明确病因的,包括吸烟、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职业暴露等。

我带领团队开展的“中国人群癌症归因风险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吸烟是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膀胱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在我国引起肿瘤最大的危险因素是慢性感染,主要表现为HBV病毒、HPV病毒和幽门螺杆菌引发的肝癌、宫颈癌和胃癌,吸烟是我国居民患肿瘤的第二大危险因素。

这需要公卫人员对大众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健康管理等工作,让适龄人群主动接种疫苗,避免病毒暴露;改善职业环境,减少接触致癌物质;引导公众戒烟限酒,降低患癌风险。

其次,进行早期筛查、早诊早治,即二级预防。这就需要公卫人员加强宣传推广工作,让已经暴露在危险因素下的高危人群,在患癌前或癌变早期进行筛查,从而尽早获得治疗。

再次,患癌人群进行适宜的治疗,即三级预防。从整个过程来看,公卫人员是肿瘤预防、筛查和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尽管如此,我国癌症防控工作仍任重而道远。以宫颈癌为例,需要加强宫颈癌及HPV流行趋势的监测,提高HPV疫苗接种率、筛查人群的覆盖率,以及人工智能产品在宫颈癌防治中的应用和推广。


基层防治能力亟需提升


我国癌症防治体系还存在哪些不足?

乔友林: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是相辅相成的,预防做得好,治疗才能少花钱。我们要把肿瘤防治工作整合到一个综合完整的卫生服务体系框架中,纵观全局的考虑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癌症防治体系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 一是基层医疗资源缺乏,肿瘤防治能力不足;

  • 二是医疗保险只管治病,不管预防,这是很致命的缺陷。预防是肿瘤防治体系最关键的一环,现在依旧缺失。


要实现世卫组织提出的消除宫颈癌的战略目标,各方该采取哪些行动?    

乔友林:世卫组织提出,到2030年所有国家要实现“90-70-90”阶段目标:90%的女孩在15岁前完成HPV疫苗接种;70%的女性至少在35岁和45岁时分别接受一次高效检测方法筛查;90%确诊宫颈疾病的女性得到合适的治疗(90%癌前病变阳性女性得到治疗,90%浸润性癌病例得到管理)。



如果这个目标能实现,宫颈癌发生率就会慢慢降到4/10万以下,成为一种罕见病。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世界所有能预防的肿瘤,通过打疫苗或改善生活方式不再发生,让大多数癌前期病人能通过早期筛查得到治愈,让所有癌症病人得到适宜的医疗照顾,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补足基层短板

目前,基层医疗能力较弱,经常造成误诊、漏诊,老百姓信任度低。政府需要加大政策倾斜,帮助基层留住人才。

2  普及早筛,提倡早诊早治

对宫颈癌、乳腺癌、口腔癌等高发癌症的高发地区,政府和社会要共同行动起来,通过相关公益基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医疗保险等措施覆盖早筛项目,加强宣传,提高早诊早治理念。

3  加大公卫科研支持

目前,公卫科研方面的经费支持力度偏小,也缺乏支持医学科学研究的相关基金。

4  个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癌症最重要的可改变危险因素,如不健康饮食、吸烟等。这就需要大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