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与无病期望寿命增加相关

发布日期:2023-07-13    浏览次数:

2023年7月10日,《Nature Human Behaviour》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和吕筠教授团队题为“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major chronic diseases at age 40 in China”的研究,该研究提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及死亡风险相关,可以帮助同步改善生命长度和生存质量。

近三十年来,中国人群的期望寿命不断延长,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年龄相关的慢性病负担逐渐加重的问题。健康期望寿命这一指标综合了发病和死亡对健康的影响,有助于全面评价人群的健康水平。大量研究已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多种重大慢性病的发病及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但对无病期望寿命在总期望寿命中的占比有何净影响尚不明确。

本项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 CKB)的51万余人数据分析多种生活方式因素及其组合对无病期望寿命及其占总寿命比例的影响。研究关注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五种:不吸烟或非因病戒烟、不过量饮酒(每日饮酒量:男性<30g纯酒精,女性<15g纯酒精)、健康的饮食习惯(每日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周1-6天摄入红肉及制品、每周≥4天摄入豆制品以及每周至少一天摄入水产品;具备4-5种视为具有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的体力活动(总体力活动水平排位在同年龄组、同性别人群的前50%)、以及健康的体重和体型(BMI介于18.5-27.9kg/m2之间,且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本研究以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由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哮喘共同组成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来定义疾病状态。

研究发现,在中国人群40岁时的剩余期望寿命中,无病期望寿命所占比例在男性中约为3/4,女性中约为2/3。相对于只具备0-1项低风险生活方式者,具备全部五项低风险生活方式者40岁时无上述任一慢性病的期望寿命在男女性中分别可以延长6.3和4.2岁。在总寿命的延长中,无病期望寿命比带病期望寿命贡献更多一些,因此采取健康生活方式者的无病期望寿命占总期望寿命的比例略有增加。

2023年7月10日,《Nature Human Behaviour》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和吕筠教授团队题为“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major chronic diseases at age 40 in China”的研究,该研究提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及死亡风险相关,可以帮助同步改善生命长度和生存质量。

近三十年来,中国人群的期望寿命不断延长,同时也面临着多种年龄相关的慢性病负担逐渐加重的问题。健康期望寿命这一指标综合了发病和死亡对健康的影响,有助于全面评价人群的健康水平。大量研究已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多种重大慢性病的发病及死亡风险降低相关,但对无病期望寿命在总期望寿命中的占比有何净影响尚不明确。

本项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 CKB)的51万余人数据分析多种生活方式因素及其组合对无病期望寿命及其占总寿命比例的影响。研究关注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五种:不吸烟或非因病戒烟、不过量饮酒(每日饮酒量:男性<30g纯酒精,女性<15g纯酒精)、健康的饮食习惯(每日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周1-6天摄入红肉及制品、每周≥4天摄入豆制品以及每周至少一天摄入水产品;具备4-5种视为具有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的体力活动(总体力活动水平排位在同年龄组、同性别人群的前50%)、以及健康的体重和体型(BMI介于18.5-27.9kg/m2之间,且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本研究以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由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哮喘共同组成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来定义疾病状态。

研究发现,在中国人群40岁时的剩余期望寿命中,无病期望寿命所占比例在男性中约为3/4,女性中约为2/3。相对于只具备0-1项低风险生活方式者,具备全部五项低风险生活方式者40岁时无上述任一慢性病的期望寿命在男女性中分别可以延长6.3和4.2岁。在总寿命的延长中,无病期望寿命比带病期望寿命贡献更多一些,因此采取健康生活方式者的无病期望寿命占总期望寿命的比例略有增加。


B701



本研究拓展了生活方式对改善人群整体健康水平的关联研究证据,进一步强调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3-01624-7#Sec13

(供稿:孙秋芬)